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影视制作

中国影视法律网:疫情给影视创作带来哪些启示?

来源:综艺报
作者:安琪

无论是真实记录,还是真人真事改编,这场战“疫”,戏路很广。
 
2019—2020年对中国影视业而言,可谓一波三折。
 
2019年以来,整个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平均下跌72%,整体市值不足之前的1/3。更有不测风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所有贺岁片史无前例地集体撤档,影视剧拍摄工作全部暂停,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2月7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网络视听企业保经营稳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线上提交备案材料、压缩备案审核工作时间、帮扶受疫情影响的重点题材节目、为创作生产反映防疫抗疫的视听作品开通绿色通道……”等八项措施。
 
2月12日,北京市电影局在致首都电影行业的公开信中也表示,将优化电影行政审批业务的服务,拟对今明两年重点影片、重点项目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创作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将广泛征集反映抗疫事迹的影视作品并择优予以资助扶持。
 
政策的出台,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对抗疫影视创作释放出了积极信号。
 
影视是大众艺术,它需要先让人们产生兴趣,震撼视听,才能渗透心灵,引人深思。那些火爆微博和朋友圈的一张张相片,一段段故事,一首首赞歌……都是影视创作者们最好的素材。无论是真实记录,还是真人真事改编,这场战“疫”,戏路很广。
 

多管齐下百花齐放

 
关于纪录片——真实记录,珍贵影像
 
2020年1月22日,美国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在Netflix首播。2019年9月,美国暴发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近1900万人感染,18万人住院,1万人死亡,该纪录片随之诞生。片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靠大众自己不能抵抗流行病,医生不能,政府也不能。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击败它。”
 

 
纪录片的意义在于真实。无论是诗意型、阐释型、观察型、参与型、反射型,还是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们的素材:那些最开始不以为然,却在疫情暴发后手足无措的群众;那些为了解事情真相四处奔走、冲上前线的新闻记者;那些冒着感染风险,留守在医院,夜以继日工作的医护人员;那些不得不被分开隔离,也许自此与家人天人永隔的疑似和确诊病患;那些为了给医务人员提供更多休息和便利空间,不计较个人利益、安危和得失的志愿者;那些因为这次史无前例的封城,想出出不去,想回回不来的人们;那些身居海外几乎将全球超市里的口罩一抢而空的华人华侨;那些被迫停止运营的餐饮、酒店、航运、商务……就算不走上街头,不走进医院,身边的社区、邻居,哪怕是一个人禁足家中的日日夜夜,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历史影像。
 
关于剧情片——可科幻可现实,可亲情可爱情
 
自疫情发生以来,已有不少网友或业内人士相继对全球那些以瘟疫为主题的影视剧进行了剖析。如,以埃博拉病毒为主题的热门美剧《血疫》,因猪流感病毒而导致封城的韩国电影《流感》等。暂且不说这些影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或者拍摄技巧和叙事方式是否完美流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都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挖掘:从华南海鲜市场到武汉病毒研究所;从网络疯传的催人泪下的病患日记到医护人员布满压痕的脸;从各方医疗用品告急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为生活所迫,在寒风中独自摆摊卖菜,却一整天无人问津的老大爷,到因害怕传染家人,在大年初一与来医院给自己送水饺的女儿隔空拥抱的护士长;从海外视频网站流传出来的情绪崩溃痛哭流涕的医务人员,到为缓和病房气氛,调节同事情绪,给自己防护服上写“胡歌老婆”的小护士;还有那些为照顾“留守宠物”自发组织起来的救援小队;给派出所民警送完口罩拔腿就跑,留下民警远远为其敬礼的市民……
 

 
近年来,以小人物展现大格局的故事屡见不鲜。反映现实,展现人性,正是在疫情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下,最能够引起共鸣的素材。
 
关于直播、短视频和微电影——自发创作,营造积极氛围
 
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新的内容创作者。直播、短视频和微电影就这样站在了风口浪尖,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不得不说,这一次“雷火双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慢直播,对安抚民众、平息流言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以高度的真实性及强烈的参与感,成功地为政府工作做了一次强有力的宣传。当受众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也自然地建立起来。
 

 
此外,爆红网络、感动万千网友的武汉城市宣传片《武汉莫慌 我们等你》;“湖南武警”策划制作的抗击疫情公益短视频《永远守护你》;收集了为医疗队送菜、从国外背2000件防护服给医院、为车站送500斤消毒液等生活中小事件的微视频《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还有为了声援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鼓舞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而迅速创作出来的抗疫歌曲MV等等,都在第一时间以极富感染力的内容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出了积极的抗疫氛围。
 
还有网络上无数网友自发创作的漫画,抖音、快手视频平台上的搞笑小视频,以及脑洞大开的防疫“妙招”……不得不说,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这些民间智慧与生活幽默成为了对抗恐惧的良方。
 
关于专题节目——干货满满,信息至上
 
向观众传递及时、准确、权威的防疫知识,是媒体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各种假消息满天飞的特殊时期,媒体要更好地承担起带领观众辨别是非的重任,让他们建立起“你看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喷;你不确定的消息,不要随便信”的意识。
 
所有的矛盾、误解和盲目,都源自于对知识的匮乏。媒体创作的目的,是将那些“看不懂的东西”,深入浅出地让更多老百姓“看懂”。科学再深奥,也终究是为人类服务的。专题节目,正好满足了短时间内拉近各行各业之间距离,增进彼此了解的条件。因了解,才会有理解;因理解,才会有支持;因支持,才会有共情;因共情,才会万众一心。
 

灾难文艺 人性美学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倡导新乐府运动时曾提出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随着科技发展,创作的形式已经不仅仅限于笔头。反映时事是基础,揭露现实是必须,反观当下,也许我们可以再加一句“影视合为人而摄”。这个“人”,除了人文、人情,还有人性。
 
纵观古今中外,好的艺术作品,最核心的还是讲述人性。而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恰恰是综合利用视听语言手段,以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将那些直击心灵的情感和人性(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传递得更加直观且生动。
 
何为人之本性?18世纪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席勒曾说,人之本性是一种二元分裂结构,兼具感性和理性两种特征。表面上看来,感性和理性是彼此对立的,但是根本上,此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从属和相互奠基的关系。一场疫情带来的灾难和危险,往往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因“疫”而变的人类。谁人不自私?谁人不恐惧?然而任何一个人,在民族危难面前都无法独善其身。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和塞内卡对“人格”一词的内涵也做了诠释:人应通过自身之精神性(即理性思考)和物质性(即身体感受)的统合运作,去实现福德一致的圆满生命。
 
 
在灾难面前,最触动人心的并不是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而是真实地表达和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矛盾与挣扎。犹如在纪录片《中国医生》中,一位女医生坦然且坚决地对着镜头表示,“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毕竟,“中国医生”这四个字,背负了太多的汗水、泪水和委屈。还有消防员、交警、快递小哥……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却在关键时刻冒着巨大的风险坚守一线。他们不怕吗?当然也怕。他们不想退缩吗?我相信在某些瞬间,他们一定也是犹豫过的。但是,就像那位金银潭医院的小护士,在车上哭了一路后,仍选择守护病患;快递小哥汪勇在面对深夜不好叫车的医务人员时,不忍心不管,选择送他们去医院……这便是人性中的“真”。我们不敢说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抗疫一线的人,是否都有着“敢为天下先”的豪情,有着守护光明的信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每一个举动皆出于本性中的“善”。
 
正如邓紫棋新歌《平凡天使》中的那句歌词,“世界因为你,在痛里有感动”。那一双双坚定的眼眸,一声声真心的“谢谢”,一张张舒展开来的笑颜,不正是影视创作者一直以来都想让大家看到的“美”吗?
在线留言
ERP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