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影视制作

中国影视法律网:被“三个过度”绑架的影视创作

过度地复制爆款、过度揣测年轻人的思维、过度忽视学院派,这“三个过度”正在绑架当下的影视创作。
 
 
 
文 | 喜力
 

影视圈中的创作人员和商业人员讨论创作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创作人员慷慨激昂地阐述着想法,以及希望通过故事抵达的远大志向和蕴含着的深厚感情,商业人员却不为所动,只问一句,有成功的前例吗?

 

2015年之后,传媒突然成为了资本关注的焦点,一瞬间各方势力进入,打破了原本的影视格局。如果说之前是懂影视的、爱影视的人来投资影视,那么从2015年之后,是希望从影视中牟利的人,成为了影视的“金主”。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创作的“懂得与否”。

 

影视被划归为高风险类投资,投资者本能地追求降低风险的可能性。于是,虽然不懂影视,但懂得资本运作的投资人用商业最普遍的逻辑来判断影视创作,即对于成功前例的复制。

 

 

某平台公司甚至开发出一套系统,输入了所有成功的参数,如果一个新剧本在系统中显示没有任何成功的案例,便直接被丢弃,甚至进入不到人工审核的步骤。

 

虽然影视进入寒冬,曾经逐利的资本开始对影视避之不及,但是他们搅动后的影视已经再也回不到2015年前的样子,而是留下了许许多多不可磨灭的印记,甚至连影视圈曾经的自己人,都开始相信这一套商业逻辑。

 

或者说,让数据和机器来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很少有人愿意为一个创新的剧本担保,去承担可能的损失。让数据来背锅,让数据作为PPT上说服老板的支撑。

 

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影视圈也深深地感受到是如何被这些机械事务裹挟,所以,每当有契机,大家还是会同仇敌忾地痛骂“唯流量论”“唯IP论”“唯演员论”。

 

 

机器只是复制,唯有人才能创作。目前中国影视圈的创作,却被如同机器一般的刻板印象限制住,许多具有生命力的创意刚刚萌发,就被固有逻辑束缚,永远停留在摇篮里。

 

 

过度复制爆款

 

近来影视圈的聚会,都无可避免地会谈到同一个剧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文简称为《哪吒》)。有趣的是,大家很少讨论对于影片的感受,而是聚焦在一个问题,《哪吒》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票房?

 

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成为花式夸奖的集合表演。有人说《哪吒》懂得现在年轻人想什么,有人说《哪吒》全程都是笑点,有人夸《哪吒》画风是国漫良心…

 

其中有一种观点是,《哪吒》中的李靖夫妇,表现的是80后左右父母的育儿态度,他们渴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给予孩子无限的陪伴,是没有缺点的父母。

 

 

不像过去的父母,总是因为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这正切中了现在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以它引发了时代共鸣。听没错,可是,稍微回想一下,这个理论又把前一段时间火爆全网的苏大强置于何地?

 

看电视(ID:TVwatching)采访了一位编剧,他正在参与一部一线明星参演的电视剧创作。前一段时间由于《都挺好》的火爆,编剧接到资方的意见,要求按照苏大强创作剧中的一位家长角色,让角色竭尽所能地接地气。

 

《都挺好》中苏大强一家合影

 

编剧们按照这样的意见,创造出一个有着自己的私心和缺点的小市民爷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因为《亲爱的热爱的》的韩商言走红,资方判断没有任何缺点的人物形象才是现在观众喜欢的,要求调整剧本里爷爷的定位,他不能有任何的缺点,应该是有教养的完美霸道总裁爷爷。

 

看电视(ID:TVwatching)采访了另外一位正在进行电影项目创作的编剧,他正苦恼于领导们的修改意见。

 

剧本中设置了一位妈妈,是目前一部分有控制欲的家长形象代表,希望把最好的事物都给孩子,其实是企图最大限度控制孩子,让孩子获得成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得到的修改意见是,这样的人物设置可能会因为太过真实,刺痛一部分家长的自尊心,建议删除。

 

就当这位编剧苦于如何说服领导时,《小欢喜》出现了。“太过真实”的中国式家长形象,激发了观众的共鸣,让《小欢喜》成为了近来难得的真实派创作爆款。

 

 

影视创作是需要极度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工种,复制爆款的逻辑却从根基上动摇着影视的开拓精神。

 

当底层创作人员绞尽脑汁地贡献出故事创意,却被上层人员的控风险意识锁死,久而久之,创作人员疲惫感渐强,逐渐丢弃主观创作意愿,成为了高层的意志执行,堆砌出一个爆款因素叠加的“四不像”。

 

这其中的根基逻辑,是资本和创作团队没有达成互助互荣的深层理解。创作人员被资本绑架着。

 

当网络对《哪吒》开始一片倒的夸奖之时,也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头,“说了大家不要喷我,我并没有看出《哪吒》有多好”。并且,这些声音不在少数。细数近年来的国产爆款,似乎皆是如此。

 

一位影视圈高层人士在谈及《哪吒》的走红时,没有太多的溢美之词,而是说了一句真话:在政策对国产漫画如此保护的情况下,只要是水准差不多的国漫,都能爆。

 

 

过度揣测年轻人的情绪

 

在谈及创作爆款时,还有一个普遍的句式,就是“这部剧表达了现在年轻人的想法”。

 

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差别真的有那么大吗?

 

不可否认,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因为生长环境、科技发展的变化,确实会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但是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共性大于区别的。年轻是一种年龄特征,是人类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而不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

 

一位影视公司老板在概括《哪吒》为何成功时,将其归因于“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特征,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同于以往的想法。

 

 

但只要稍稍回顾,就能看出这个观点的漏洞。拿出与《哪吒》有许多相似的《灌篮高手》,手插裤兜的哪吒与手插裤兜的樱木花道,完美帅气的敖丙与完美帅气的流川枫,无论是画风还是人设都有着诸多的相近。

 

 

而诞生于十多年前的《灌篮高手》也表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感,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一位导演告诉看电视(ID:TVwatching),在进行思路阐述时,他懂得现在的投资人都希望听到一些网络化的情绪和词语,营造出所谓的网感,借以感受这个创作是能够打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

 

为了更好地让其他人理解故事的内在气质,他使用了“屌丝逆袭”和“阶级跃层”这两个词语,投资人听后,认为这是一个“过时”的概念。

在线留言
ERP系统